税收是地方政府的现金流性收益,对资产加税乃是资本化的逆过程——将资本还原为现金流。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第三次分配需要健全捐赠制度,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重视企业家回报社会的迫切愿望,完善社会组织投身公益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赠热情。
这需要全社会形成人力资本型、技术驱动型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匹配相对较高的产业层次,让增量财富更多源自人的创造而不是物的消耗。在税收调节中应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注重体现收入再分配效应,在转移支付中突出中间横向和纵向的均衡调剂力度。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需要加减并用。对收入的调节要善于用经济手段,比如发挥税收对收入的调节功能,在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领域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已有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实现两个提高需要多管齐下,坚持系统观念,在更广阔的领域推进改革创新。如果消费领域没有相应的碳额度约束机制,那么,民众的消费模式并不受双碳目标的影响而改变,生产者必然要迎合消费者的高碳消费偏好,势必影响生产者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与之对比,双碳目标,不可能引致各种生产要素的显著扩张,增长只能来源于碳效率提升。如果对消费者采取碳额度机制,在引导低碳消费转型的同时,可倒逼企业主动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面对碳额度约束,各区域、各市场主体必然会想方设法通过投资、贸易等方式转嫁其碳排放。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例,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应与传统汽车削减形成联动关系,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企业层面,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必须与传统汽车规模削减挂钩,这样才能保障新能源汽车不形成新的产业过剩。
三是大量资本炒作该产业,将导致该产业虚拟化,破坏产业正常发展态势,累积金融风险。对于双碳目标的认识误区,可能误导碳投资、碳金融的发展方向。
事前严格企业进入的低碳环保门槛,尽可能减少事后的关停整改。三是,宣称双碳目标能够为碳金融提供巨大规模的发展空间。众多企业、巨量资金投入到一个市场规模基本限定的产业之中,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形成产业无序竞争,即使寻求到合乎市场需求的产业技术创新路径,也会因无序竞争而迅速吞噬其利润空间,不利于我国做强这一产业。既直接促进消费领域的碳减排,也倒逼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转型,进而倒逼低碳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型。
(3)低碳环保相关的治理,应追求长效机制,一般不作短期性的目标考核,以避免基层部门采取不考虑经济合理性和民生影响的短促减排措施。以住房消费为例,消费碳票可对居民拥有住房套数、住房面积、选择绿色低碳建筑、租购选择等方面起到调节作用,进而引导房地产行业的低碳绿色转型。(2)低碳环保标准应当在事前依法明确,不应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追加。低碳环保领域出现的短促减碳一刀切层层加码等现象,根本问题在于,只考虑如何完成低碳环保考核目标,而没有兼顾考虑:采取的措施,治理成效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经济运行能否承受其影响?就业等民生能否承受其后果?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低碳环保标准,不是事前确定,而是在企业投资或运营过程中不断追加,导致企业等市场主体无所适从,缺乏稳定的政策预期。
面对双碳目标,现实政策中,主要从生产领域形成制度机制和行动方案。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表示,要抓紧深化双碳重大问题研究,形成可操作的政策举措。
四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同步发展,势必强化产能过剩。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随着各项政策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进展。在产业支持政策方面,也不应只根据产业性质鼓励发展特定名录的低碳产业环保产业。建议三:为解决单纯从生产领域推进双碳目标而缺乏减排积极性的问题,建议:(1)宏观政策层面积极探索消费领域的碳减排机制,试点消费碳额度(消费碳票)制度。进入专题: 碳中和 碳中和 。建议五:为解决低碳环保政策措施没有兼顾经济合理性、民生承受力的问题,建议:(1)与经济项目、经济政策事前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相对应,低碳环保政策出台前也应进行经济、民生影响评估,以作出经济-民生-生态的平衡性决策。如果把可交易的碳排放权发展成为金融衍生品,势必会扭曲碳排放权的价格,既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影响碳排放权的减碳成效。
(1)政策支持对象,不应仅考虑产业本身是不是低碳环保,而要考虑支持该产业发展能否带来产业链整体的生态效率提升。面对双碳目标,某些地区和领域片面强调发展低碳产业、削减高碳产业,可能导致有违国内可循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等双循环产业目标。
(3)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推广,应充分考虑其经济可行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中远期的重要发展目标。
全国应根据行业碳减排目标和行业技术替代进展态势,确定年度及中长期新能源汽车增长总量规模额度与传统汽车削减额度。但在现实发展中,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苗头和可能的风险。
没有认识到:双碳目标的本质是产能替代——碳效率较高的新产能对碳效率较低的传统产能的替代,新增投资是对传统产能的替代,而不是净增。(2)即使本身是高碳产业、高污染产业,只要其为国民经济所需,且有不断提升碳效率、生态效率的潜力,也应纳入产业政策支持范围。建议四:为解决双碳目标认识误区的相关问题,建议:(1)明确双碳目标的政策,应以持续碳减排为根本目标、碳排放额度为核心工具、新旧产能替代全产业链碳效率提升为根本的考量依据。其成因在于,没有认识到:高碳产业低碳产业是产业本身的性质,都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能仅从碳排放程度的产业特性来决定是否发展某一产业。
凡是违背这些原则的,都是发展误区,应予纠正。没有认识到:改革,在促进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激励和促进了各种要素的持续扩张。
一是宣称双碳目标将带来万亿级的投资规模、若干万亿的经济增长。因为企业如果不迎合消费者需求变化,就将失去市场需求、损失利润。
原本不生产汽车的企业,可联合既有汽车生产企业以完成其挂钩削减任务。所以,推进双碳目标,非常有必要探索消费领域的碳减排机制。
部分地方低碳环保政策措施缺乏对经济合理性、民生承受力的综合考量,造成低碳环保与经济民生的顾此失彼。所以,当下双碳目标要更多地从前端减排着手,而不宜寄希望于末端治理的技术突破。同理,高污染产业低污染产业,也是产业本身的性质,不应以此作为产业取舍的依据。以下这些认识误区,在现实发展中将形成相应的误导。
没有认识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碳排放的人工移除,目前技术条件下其成本是经济活动难以承受的,对总体碳减排所起作用有限。各企业获得新能源汽车规模额度,应与其传统汽车削减规模挂钩。
(2)在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时,也应同步考虑消费碳票交易市场的试点。如何更好实现双碳目标 建议一:针对片面强调发展低碳产业、削减高碳产业的问题,建议:改变以往主观规定低碳产业环保产业名录而大力支持的政策思路,重新界定政策支持的目标对象。
四是,宣称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可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